编者按:在川农大有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专家学者,他们是学术大咖、是行业专家、是教育楷模,他们追求真理、甘于奉献、勇于创新、踏实进取,为教育事业发展、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,是值得学习的典型代表。本网即日起推出“专家风采”栏目,以展现专家们的先进事迹、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,激励广大师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,牢记强农兴农使命,奋进新时代、共铸新辉煌,以优异的成绩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。
研究生开学典礼上,动物营养研究所周小秋教授再次代表研究生导师,与新生分享做科研的心得。看着一张张渴望知识、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庞,周小秋心中欣喜,又感到重任在肩。
回想29年前,研究生毕业留校时,周小秋的月工资是92.5元,而当时同班同学到公司工作,工资开到400元,是他的4倍多。可周小秋却说:“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川农、离开自己热爱的事业,教学科研就是我的人生选择。”“忠于自己的选择,坚持到底不动摇。”
从教29年来,周小秋始终不忘这份教书育人的初心,砥砺奋进,用扎实的学识、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人格构成强大的魅力征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,为水产动物营养事业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是博士生导师、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国家农业杰出科研人才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、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,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四川省首届杰出人才奖。日前,他被评为“四川教师风采-师德楷模”典型代表。这是对他29年教书育人工作的又一份褒奖。
“宁愿你怨我三年,不愿你怨我三十年”
“欢迎来到地狱旅游!”是周小秋在攻读研究生时,初见导师杨凤聆听到的教诲。秉承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,周小秋在担任研究生导师时也丝毫不松懈。他认为,指导学生科学研究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,只有坚持立德树人,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。
“实验一开始,就必须住在实验场!”
“一旦作假,立刻扫地出门!”
周小秋对学生要求之严格,全国同行都闻名。他对学生做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,从实验前的准备到方案制订,并要求在做实验时必须严格按照制订的方案来进行。如果遇到问题必须及时汇报,由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解决办法,绝不允许擅自改动实验方案。做研究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真实。“学生们之所以怕我,怕的就是没有我发现不了的问题。”周小秋说。
虽是这样,每年报考他研究生的人还是络绎不绝,“大家都知道,他的严格其实是真心爱护学生。”学生冯琳博士解释道,大家都理解他“宁愿你怨我三年,不愿你怨我三十年”的苦心,都被他深厚的学识深深吸引。
“周老师把枯燥的理论用很简单很幽默的方式告诉给大家。大家就更容易接受。”学生胡凯博士说。
“大家都会不自觉地被周老师上课的魅力所征服,他讲课激情四溢,逻辑清晰,课堂像有魔力一样,一下子就能把你吸引住。”全讯800cc大白菜本科生黄腾达已经立志要报考周老师的硕博连读。
周小秋对学生要求严格,对自己要求更严格。就以最简单的考勤为例。实验室建立了考勤制度,要求学生早上8点10分到学习室或者实验室。周小秋总是7点半就到办公室开始忙碌了。他认为,身教重于言传,要求学生做到的事,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。
为学生上课,他提前10分钟到场,不管路途多么遥远,航班有多晚,也坚决不耽误学生的一堂课。出差回到学校,他的第一站就是到实验室或实验场,与研究生讨论研究方案,亲自指导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及每个关键环节的培养。每年365天,除春节放假1周,其余几乎白天晚上,他都全天候工作。身边的人都敬称他为“工作牛人”,他回答说:“有效工作时间的投入才是取得业绩的核心要素。人家是快乐工作,我是工作快乐。”
“读研不是为了写论文,而是提高综合能力”
“读研究生的初心是什么?难道只是要一张文凭?”
“一定不是,应该是想成为优秀之人、德才兼备之人和竞争力强之人。”
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,周小秋坚持“90%+10%”的原则:90%为“情商”“智商”并举的能力训练,10%就是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“顺便”完成学业和获得文凭。
“周老师的学生训练有素,在平时也可以体现出来。”动物营养所原党总支书记朱兵对周小秋的培养方式很是赞同。
在这个训练体系里,抗挫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坚持度、团队协作能力是几大重要板块。当学生面对困难手足无措,想绕道走时,周小秋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,积极去面对、去解决困难,提升抗挫能力。他要求学生每周都写科研学习计划,通过计划看看自己有没有完成目标,提升自我管理能力。通过安排一项任务,锻炼学生的韧性,只有耐得住寂寞坚持到最后,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。周小秋告诉学生,科学研究需要齐心协力,要学会整合资源、团结协作。团队里一旦有人搞不团结,也要扫地出门。
通过这种特有的训练方式,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也得以大幅度提升,毕业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,许多人成为了行业翘楚。
“现在工作中我依然随时谨记老师的教导,”周小秋教授培养的首届博士毕业生、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凌说:“老师教育我们,做这个行业一定要上天入地,上天就是要把科研工作做到极致,入地就是随时要心想农民,让我们的科技成果带动农民增收。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都要努力实现科技成果不断转化,推动畜牧业的发展。”谨遵老师的教诲,唐凌已经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四川省学术带头人、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。
周小秋教授说:“作为一个幸运和幸福的川农人,始终牢记没有学生我就没有职业;始终牢记没有学生我就没有成果;始终牢记‘身教重于言教’;始终牢记‘传道’和‘授业’并重;始终牢记学生的‘成人’在先,成才并重,‘以学生为本’,力争做一个好老师。”他把“做好老师”当成自己永恒的目标,并朝着这个目标永远努力。
周小秋(左二)与学生在实验室